田径队训练公开课怎么上(田径队训练公开课怎么上的)

体育课常用的十大音乐

一、热身活动部分

田径队训练公开课怎么上(田径队训练公开课怎么上的)

2021东京奥运会苏炳添颁奖词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比赛中“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创造了新的历史”。

生物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问达高考生命科学学科评估生物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生物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生物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输入分数测大学 1关注者1个回答白日梦梦A+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A的学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A-的学校有: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B+的学校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第四军医大学B的学校有: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B-的学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C+的学校有:河北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新疆大学,青岛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C-的学校有:北京工业大学,辽宁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宁夏大学,三峡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70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89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903人,国际留学生2513人,其中:研究生1488人;有专任教师3307名,其中教授108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9名,青年拔尖人才27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4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117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4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1个,含4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6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3门,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2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83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3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学校有1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四;11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25个学科入选A类。全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3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129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部级82个、国际合作11个、其它8个,包括: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据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际合作联合科技创新基地,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0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目前,正在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408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将获国家科技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一项成果拟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专用项目)。教育部一等奖 7 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9年度达7203篇,2020年度达8239篇;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渐成常态;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发展规划处 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详情访问,人事处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 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8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显著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联盟机制下建立了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建设高端智库和跨学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一批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 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9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专项基础课+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专项实践+身体综合测试+课堂思政+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体育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6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现有1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3个院系,本科生13350人、硕士研究生17201人、博士研究生8385人、留学生1117人。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本科专业8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个,科工局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3个。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2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03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8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整体提高原创科研能力与水平,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余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将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个南大”的指示精神,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A+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A的学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A-的学校有: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B+的学校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第四军医大学B的学校有: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B-的学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C+的学校有:河北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新疆大学,青岛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C-的学校有:北京工业大学,辽宁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宁夏大学,三峡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70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89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903人,国际留学生2513人,其中:研究生1488人;有专任教师3307名,其中教授108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9名,青年拔尖人才27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4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117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4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1个,含4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6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3门,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2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83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3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学校有1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四;11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25个学科入选A类。全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3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129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部级82个、国际合作11个、其它8个,包括: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据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际合作联合科技创新基地,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0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目前,正在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408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将获国家科技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一项成果拟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专用项目)。教育部一等奖 7 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9年度达7203篇,2020年度达8239篇;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渐成常态;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发展规划处 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详情访问,人事处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 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8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显著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联盟机制下建立了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建设高端智库和跨学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一批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 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9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专项基础课+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专项实践+身体综合测试+课堂思政+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体育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6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现有1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3个院系,本科生13350人、硕士研究生17201人、博士研究生8385人、留学生1117人。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本科专业8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个,科工局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3个。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2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03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8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整体提高原创科研能力与水平,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余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将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个南大”的指示精神,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3-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畜牧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畜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生物医学工程地质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地质学生态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测绘科学与技术功能推荐想出国留学,还不赶紧来测评!高考报考时你不知道的加分项测测你适合学哪些专业?测测你以后适合什么工作?相关案例前辈的高考经验都在这!在线助手报考有难题?点我预约咨询

黄淮学院体育学院怎么样

问达院系介绍黄淮学院黄淮学院体育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黄淮学院的体育学院师资力量如何?专业学习方向是哪些?整体实力怎么样?黄淮学院的体育学院师资力量如何?专业学习方向是哪些?整体实力怎么样?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模拟志愿填报 1关注者1个回答凯爷会发光 ~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黄淮学院的体育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 专业设置: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现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专职教师54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5人,讲师24人,助教7人;博士3人,硕士37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校专业带头人2人,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在校学生618人。目前体育学院下设基础理论教研室、体育教育专业教研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和竞赛与训练教研室。拥有较完备的专业场馆、设备、器材和教学实验室。建立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下设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运动解剖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康复实验室、运动心理学实验室、体适能实训室。体育学院始终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多次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省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体育学院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订单式的教育培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9年以来,五届本科毕业生460余名,考取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分别考取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全国48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34.78%。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体育学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教育训练学成为黄淮学院首批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成为黄淮学院首批特色专业;在学校举行的历届教师优质课教学大奖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河南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省部级和厅级课题3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30余部;获省部级奖10余项;在特色项目建设上,2008年学院被批准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陀螺、板鞋竞速运动队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欢迎大家来我们黄淮学院读书,我们体育学院的同学个个都很热情的偶 ~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黄淮学院的体育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 专业设置: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现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专职教师54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5人,讲师24人,助教7人;博士3人,硕士37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校专业带头人2人,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在校学生618人。目前体育学院下设基础理论教研室、体育教育专业教研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和竞赛与训练教研室。拥有较完备的专业场馆、设备、器材和教学实验室。建立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下设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运动解剖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康复实验室、运动心理学实验室、体适能实训室。体育学院始终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多次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省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体育学院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订单式的教育培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9年以来,五届本科毕业生460余名,考取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分别考取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全国48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34.78%。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体育学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教育训练学成为黄淮学院首批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成为黄淮学院首批特色专业;在学校举行的历届教师优质课教学大奖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河南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省部级和厅级课题3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30余部;获省部级奖10余项;在特色项目建设上,2008年学院被批准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陀螺、板鞋竞速运动队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欢迎大家来我们黄淮学院读书,我们体育学院的同学个个都很热情的偶 阅读更多更新于 2021-12-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院系介绍首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院系介绍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院系介绍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院系介绍南京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院系介绍河北体育学院

岚柏博客本次带来的田径队训练公开课怎么上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关注我们带来更多精彩资讯

原创文章,作者:Am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bseo.cn/2391.html